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一年內第二度訪華行程,外界對這趟外交接觸的解讀普遍認為缺乏實質成果,尤其值得關注的是,布林肯就中國「產能過剩」,向中方表達「關切」。布林肯給中國扣上「產能過剩」帽子,充分說明該指控是人為製造的虛假敍述和認知操弄,目的在遏制中國的高質量發展,剝奪中國正當發展權利。中方就此再次促請美方停止炒作「中國產能過剩論」的虛假敍事,停止用不公平、非市場的手段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。
美方主張中國電動汽車、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,威脅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生產商。惟指摘中國「產能過剩」、低價衝擊美國企業的說法,實在站不住腳。經濟學中最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比較優勢,綜合競爭合作優勢是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持久不衰的根本原因。中國每年大量進口晶片、飛機、大豆、原油等商品,這些商品的出口國難道都產能過剩了嗎?真正的問題不是產能問題,而是競爭力。
有專家指中國的新能源技術,從技術水準、行政管理成本、產業鏈完整度、產業鏈集成度、人力成本和技術人員數量等幾乎所有方面來看,都已是歐美業界完全無法與之競爭的。「中國產能過剩論」實質上就是美西方用來抹黑打壓中國經濟的一種政治工具,目的只為維護一己私利。歐美只有刁難甩鍋推責,推諉產能過剩,實在是黔驢技窮。
中國受到指摘的產業在全球範圍並不過剩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測算,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達4,500萬輛,是2022年的4.5倍;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,是2022年的約4倍。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,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。
保護主義 缺競爭力
為阻撓中國的潔淨能源技術,歐美不惜把反氣候保護主義包裝成綠色產業政策,這做法將導致一場正醞釀中的保護主義災難,其影響不止限於美國,也波及整個地球。相比炒作中國產能過剩,歐美更應關注內部的競爭力問題,例如政府效率低、消費虛火、製造人才萎縮和創新能力滑坡等。事實上,歐美政治體系的治理腐敗,正是讓其失去大規模工業化,甚至是新技術的更新反覆運算能力的原因。
歐美製造業滑坡已是不爭事實。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就業和工資統計資料,2007至2020年,美國就業人數增加了470萬,即3.5%。但同期其製造業總就業人數減少了190萬,降幅13%。其中「生產崗位」成為削減崗位的重災區,同期減少了130萬個就業崗位,即17%。
從市場商業角度看,歐美的內在問題在於他們沒有辦法建立有效產能。歐美高價保護的企業,在公平開放的市場中是沒有競爭力的,養出來的巨嬰最終還是沒法生存,除非永遠通過關稅「閉關鎖國」。
立法會議員 葛珮帆
版權所有 ©2024 ON.CC (BVI) LTD.
All rights reserved.